客家大万世居(客家祖地)

日期:2024-03-14 21:44:02 作者:

大家好,关于客家大万世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客家祖地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客家三大古村

1、鹤湖新居鹤湖新居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古村落,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客家围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鹤湖新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广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观澜版画村深圳观澜版画村,这个久负盛名的客家小村,是都市繁华深处隐藏的一块净土,人们称之为“深圳最美丽的乡村”,位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版画家、美术理论家陈烟桥的故乡—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牛湖社区。其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客家排屋形式。

3、甘坑客家小镇甘坑客家小镇是在原来具有350多年客家古村落甘坑村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2016年,政府与华侨城集团签订协议,华侨城投资500亿元,将现有的甘坑客家小镇扩大一倍,建设“华侨城甘坑客家新镇”这个文化产业新巨头。甘坑村里,客家民居,众多古建,依山傍水,房连巷通,错落有致,犹如画卷。更有炮楼、碉楼、骑楼、吊脚楼等风情建筑融于山水之中,与几百年的客家老屋形成一种独特的客家文化载体。

4、大万世居大万世居坐落在深圳市坪山区大万路33号坪环社区西南的客家村,为古堡式客家围屋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规模宏大,占地1.5万平方米。据曾氏族人介绍,村里每年要都举办盆菜宴,各地族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都会赶回来参加,同时大万族人会举行祭祖、舞麒麟等活动,热闹非凡

5、高岭古村高岭古村位于深圳大鹏新区南澳七娘山北侧东风岭的岭背山上,海拔200多米。明末清初,一对来自福建客家祖地的周姓夫妇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因交通不便陆续迁出,在山下新建村落,命名为“高岭新村”,而原来的村落,则被称为“高岭古村”。高岭古村是深圳大鹏半岛历史价值村落中初始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客家村落。

大万世居深度解析

大万世居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六楼,均为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村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4个大字。大门前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侧仍保留有旗杆石。大万世居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客家人的流连变迁,极具历史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和体验深圳客家源流、民俗、建筑艺术和水利工程的活化石,对了解汉族客家民系及其源流和迁徙史有重大价值。

1984年,“大万世居”被列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大万世居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2018年,大万世居被列入深圳市提升改造的“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

客家民俗的三样式

客家人是中原汉民因避乱而大举南迁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南方各少南方各省,经过千年演化,而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重要汉族民系。客家人因乱而南渡,多选择在较为偏僻的山野之地聚族而居,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民居。客家民居普遍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竖固性、突出的防御性、奇妙的物理性(冬暖夏凉)、独特的艺术性、讲究风水、可聚族而居、规模大等特点。客家民居主要有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三种样式,其各具特色。

一、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著名的客家民居建筑,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基本都会有围屋,包括广东、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台湾的屏东、云林等地。其代表有深圳龙岗鹤湖新居、大万世居、田丰世居、九厅十八井、新乔世居、东升围、环水楼、茂盛世居等。

二、客家排屋

客家排屋是客家民居的样式之一,它的功能与客家围屋相似,有很强的防御功能。这种碉楼和排屋相结合的传统民居建筑,被专家命名为排屋楼,为客家人所独有,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凤岗的油甘埔江屋、黄洞村和深圳的观澜版画村以及玉田世居。

三、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福建土楼”。福建土楼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

OK,关于客家大万世居和客家祖地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 本文由智悦旅途内容来源网络